提到朱清時的名字,很多人想到的是“中國科學院院士”“中國最‘牛’校長”“南方科技大學校長”這些閃耀的光環。然而一通採訪電話下來,那一口夾雜鄉音的普通話,和言談間的笑聲,不斷褪去那些光環,留下的是一個向我們娓娓講述成都記憶的普通老人的印象。朱教授坦言,退休之後想回峨眉山寫一本書,關於科學,關於自己的故事,過一種沒有壓力的簡單生活。
  少年時代 書成了他的良師益友
  11歲那年,朱清時的家遷到金堂,為了兼顧學業,他成了成都十三中(現成都華西中學)的住校生,在華西壩度過了那段青蔥歲月。那時,青龍街、八寶街有很多舊書店,成為他少年時代讀書的好地方。他常常去翻書,“書成了我惟一的伴侶。我對書本、科學的熱愛,就是從那些舊書店來的。”因家境困難,無錢買書,他就站在舊書店看,一站就是幾個小時。圖書館也是他常去的地方,坐下來就是一天半天,從書中,他看到了一個嶄新的天地。書籍給他帶來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和樂趣。
  初中的頭兩年,他喜歡文學,尤其是詩歌,一心想當個詩人。中國古典詩詞恢宏的意境和精彩的詞句,深深打動了朱清時的心靈,陶冶了他的情操。唐詩中他最喜歡柳宗元絕句:“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。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”柳宗元詩中的意境,正與朱清時當時的境況相吻合,朱清時惟有在文學營造的天地里,方能得到些許慰藉和解脫。
  時至今日,朱清時雖然公務繁忙,但仍保持著愛讀書的習慣。雖然他是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學家,但除了科學方面的書籍外,他也涉獵文學、藝術、人物傳記、社會科學、考古等方面,對科學綜述類的書籍也情有獨鐘,他的案頭放著《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》等書籍,經常翻閱,從中瞭解未來人類面臨的科學難題和當今科學前沿的動態,把握科研的方向。
  讀書就是傳承知識
  “讀書就是傳承知識,想問題做學問就是創新知識。”2008年5月,朱教授在北大“大學校長圓桌會議”上,闡明瞭自己對大學讀書的見解,他談到,大學一個最根本的問題,是要讓大家靜下心來讀書、想問題。他提到他曾在中國古籍中看到,元代建學校,目的就是要建一個機構,讓儒家孔夫子學派這些人,能夠不愁衣食,在裡面安靜讀書做學問,這也是學校的由來。
  作為“教育改革鬥士”,朱清時經常在大小會議、論壇,發表自己的觀點。他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上網心得:“我發現上網很可怕,因為網上信息太多了,一個鏈接接著一個鏈接看下來,一晃幾個小時就過去了,好像看了很多,但是沒有時間思考,腦子還是空空的。就好比如果家裡很清爽,看著就容易安靜下來,但如果陳設很多,看著就耗費人的精力。所以我現在要寫文章時‘不敢接電話,也不上網’。”他希望學生要少接觸垃圾信息。博學從精讀書開始,花少量的時間,掌握最本質的東西。書香成都記者 楊曉蓓 圖據網絡  (原標題:以書為伴 簡單人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41keazz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